肿柄菊叶

拼音注音 Zhǒnɡ Bǐnɡ Jú Yè 来源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肿柄菊的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ithonia diuersifolia (Hemsl.) A.Gray.

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路旁,常栽培作绿篱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

肿柄菊 一年生草本,高2-5m。茎粗壮,有分枝,有稠密的短柔毛。叶互生;有长叶柄;叶片卵形、卵状三角形或近圆形,长7-20cm,3-5深裂,上部叶有时不分裂,裂片卵形或披针形,边缘细锯齿,下面疲在状短柔毛,基出三脉。头状花序大,宽5-15cm,顶生于假轴分枝的长梗上;总苞片4层,外层苞片椭圆形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基部坚硬,革质;内层苞片长披针形,上部叶草质或膜质,先端钝;舌状花1层,黄色,舌片长卵形,先端有不明显的3齿;筒状花黄色。瘦果长圆形,长约4mm,被短柔毛。

化学成分

花和叶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α-蒎烯(α-Pinene)(Z)-β-罗勒烯[(Z)-β-ocimene]柠檬烯(limonene)对-(艹孟)烯-l5-二烯-8-醇(p-mentha-15-dien-8-oI)等。叶和地上部分中还分得大量倍半萜内酯肿柄菊内酯(tagitinin)A、C粗毛豚草素(hispidulin)肿柄菊倍半萜内酯类和6-乙酸-22-二甲基-7-羟基色原烯(6-acetyl-22-dimethyl-7-hydroxychromene)。

性味

味苦;性凉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。主急性胃肠炎;疮疡肿毒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摘录 《中华本草》

标签:

上一篇:纵条肌海葵

下一篇:肿节风